中秋遐想
更新时间:2017-09-30 17:36:42  发布者:上海雅逸   浏览:29次
  夜风习习,皓月当空,中秋八月,月圆情浓,又到一年中秋时。也许这是一个望月的季节,从故乡的小屋抬起头来,透过朝东而开的窗户,只见窗外倾洒着一片大片淡淡的白,一轮皎洁的圆月已经升起在夜空中了。遥望一轮明月,多像年轻女子美丽皎洁的脸,又一次浮现在我的眼前。走出屋门,来到天台。漫步于老屋天台古老的记忆中,听虫唱蛙鸣,远处一片灯火阑珊,虽不曾看到城市人的身影,远处的窗,在零散温馨的灯光中,我知道人们早已摆好供月的果品和月饼,感受着中秋来临前的别样月色。 凝视明月,任凭夜风渐凉,拂动衣衫。月圆之夜,遥寄一份思念,一份祝福,一份暖暖的关怀。“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月像个羞怯的少女,轻移着莲步,也牵引着我的视线。仿佛看见了凄冷的广寒宫里那轻舞广袖的嫦娥,看见了这位月华仙子幽怨的眼神,还有她腮颊上思乡的泪痕。将寂寞惆怅,痛苦彷徨,全都融在了自己曼妙的舞姿里。
  一千多年前,诗人李白以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简单的五绝征服了所有读到它的人,以至流传千古而经久不衰,而且今后还将继续进行它的流传之旅。在我的记忆中,这位诗仙对月情有独钟,清醒时对月当歌,酒醉时邀月共舞,为了“金樽空对月”,望着自己的影子和天上的月,乘酒兴舞作一团,为后人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月下醉吟图。其实,不止是李白对月有感情,当漆黑的夜空中高高悬挂着一轮皎洁的明月时,任何人都不可能对它熟视无睹。夜行者感谢它送来照路的微光;远方的征人望月倍起思亲之意;年轻的母亲唱起月的歌谣做孩童的摇篮曲;孤独的异乡人向月祈求早日团聚;慈祥的老人在月下企盼游子归来……志摩说:月光有一种神秘的引力,她能使海波咆哮,她能使悲绪生潮。月下的喟息可以结聚成山,月下的情泪可以培畴百亩的畹兰。我疑悲哀是人类先天的遗传,否则,何以我们几年不知悲感的时期,有时对着倾情一泻的清辉,也往往凄心滴泪?这是志摩于印度洋上的关于秋月的思考,或者月的本质便是人情感的反映。年年岁岁花相似,年年岁岁人如此,一种固有的传统,一种百年根基不移的情感。   圣洁的月光下,几丝伤感,几许柔情,几多思念穿越漫漫时空,将从古至今的情感链条串在一起,将远隔千里的人们紧密相连。又想到,月所传递给大地人们的信息远不止此。它不仅是圣洁的,同时又是变化的。月以自己的阴晴圆缺反衬出人间的阴晴冷暖;躲在云后时隐时现,演绎世上风云变幻。人间有多少喜怒哀乐,它就有多少酸甜苦辣;世上有多少悲欢离合,它就有多少低吟浅唱。很多时候,会感到月是通人性的,尽可向它倾诉衷肠。不然,为何有如此之多的文人墨客于花前月下写出千古名句?
  于唐朝初始,不少诗词作者面对一轮玉盘带来的万里清辉,联想起世事诸多艰难,胸中块垒不吐不快,必然要借手中笔墨抒发出来,无论贫穷宝贵、无论喜怒哀乐,都只能对月寄情,借月畅怀。或愁或喜,或悲或欢,只为直抒胸臆。畅国情心境。一句“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写出草尽兵老,塞月孤明的淒绝哀婉之景;而“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将千古离愁之恨兀现,令人怅然长叹,低回久之;也有“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的怨言,却不知为何偏要将那心里事说与月听?忆起朋友时,便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正当“美人和泪辞”,恰是“残月出门时”,难道这也是巧合?就连那亡国之君的满腹哀痛,也因月明而不堪回首,只能无言上西楼,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想起苏轼的《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无了明月消亡了一个老去的王朝,历史在翻转着巨大的车轮,中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周礼春官》就有“ 中秋夜迎寒 ”、“ 中秋献良裘 ”的记载;北宋正式有了“中秋节”的说法。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云: “ 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 中秋佳节,赏月与吃月饼是主题。于是每逢中秋时节,家家户户都要摆上月饼、西瓜等水果,斟满美酒,团圆子女,携手爱侣,搀扶老人,共赏明月,或思念至亲,或共许愿望,或畅谈美好感受,或活共舒眷眷真情;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念故乡,思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我国地域广袤,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大江到南北,于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于广东潮汕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于陕西西乡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于江苏无锡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于上海,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提及中秋,人们还会记忆起储娥奔月、吴刚伐桂以及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它们使中秋节充满了浪漫神秘的色彩。   话说中秋,由古至今。时代已变,环境已变,年年岁岁,如今过中秋的氛围也许已淡漠了许多,可唯独不变的是浓郁的中秋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愿天下人团团圆圆,和谐美满。年年过中秋,今天又中秋。万事既往成追忆,实在作虚空。人世间,乐人的欢笑,缠人的痛苦,轻快的喜悦,沉重的悲愁,以及得意、失意、受宠、折辱,所有的不满,所有的纷争,在这圆天方地中,在这青光明月下,和着轻风,便也变得模糊,变得空洞,变得淡然。庭院中,竹树婆娑摇曳里,影月相交,孩子绕膝,其乐也融融!此情此景,那尘世的一腔不平意,怎不化作一片空明澄碧心!看着朗照千里的圆月,遐想光耀万载的玉盘,名利偏狭自私心顿灭。并油然而生苏子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月有此胸襟,人是不是也同月一般?也许,就在那些神秘高渺亘古如斯的月光的朗照中,给我的记忆铺垫了恒久难忘的湛蓝色的背景,为我的心智灌注了娟丽清澄的诗人情怀。
  而在此后的时光中,外地求学,以及逐渐到来的实习工作,太多人生命题接踵而至,我似乎被一股无形的外力裹挟着,陷入了万丈红尘。明月从我的视线中渐渐远去,连同那缀满了钻石般晶亮星星的高阔广袤的天幕。只是偶尔,倚在床头的台灯下,我悄悄地渡入唐朝,听白居易深情歌吟:“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又踅回宋朝看辛弃疾轻吟:“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那时,就忽觉天宇澄明,月华如水,我如躺于襁褓中的婴孩,惬意地接受着月辉和星光的洗浴,被引领到一个无物无我无思无言的玄秘境界里。望着月,诗意的它上苍给予万物的恩赐。   有月的夜晚,罪恶似乎都要羞赧的逃匿;卑琐的灵魂也会获得拯救;所有静止的和非静止的物象都在月的照拂下披上了温和婉丽的轻纱。我曾静静地观赏过月光下的西湖,想到苏子,想到一切笔下有月的诗者:倒映在水中的半轮明月,被水面的波纹分成许多小块,闪烁着,荡漾着,缓缓地移动着。至今我也无法分辨,是波光为月光增添了灵动?还是月光为波光增添了诗意?有多少目光早已疏离了星空和月光?或耽于华灯璀璨的酒筵歌楼?或缚于烟火物质的名缰利锁?或圄于浓情蜜意的二人天地?但我知道,那高渺朗澈的星空依然浩瀚壮美,那如水的月光依然用悲悯的目光注视着尘世。只是,少年时光曾久久注视过的那轮明月却已遗失。中秋皓月,凝望它的皎洁,陶情冶性,化人心神!万物众生,来者悠悠,去也匆匆。所愿此身为菩提,凡尘点点莫浸染!年年今月——年年的今天,年年的月。年年望的都是故乡的月,也许无论多么遥远的异地,心胸中揣着那句:月是故乡明。这没有理由的醉,没有理由的心碎,没有理由的愁肠攀上天。月是愁镜,照愁一片天。月是笑靥,灿烂一片地,天上的月千年,我的思念万里长。心似鱼网,网网空,只见那结结相连。
  于月的温馨光晕中,也许我该仔细凝望一下眼前的如今不曾岁岁年年都陪在身边的父亲母亲:他们的背影似猛鞭,让我时刻以警醒姿态踏步人生路。情怀依旧未忘音容,更难忘他们岁岁年年的成长嘱咐。心却仍是愧疚倾倒了一地,我竟还未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月圆在仲秋,心月缺了半边。不知从何时起,很怕看到父亲母亲的脸,那旧发发白,新发添霜都让我的心在不经意间一阵轻微的抽搐。我当悲伤,他们为我扛过多少岁月的重担,我当欣喜,因我已在望月找到恒久的爱,他们给予我的以及我给予他们的,并将一世的珍藏。
返回列表